壓縮機出海歐盟,CE認證到底是不是“必修課”?

?行業資訊 ????|???? ?2025-06-13

“哥,聽說你那臺壓縮機要漂洋過海賣去歐洲?”

“對啊,但聽說還得搞個CE認證,不整這玩意,是不是連港口都不給我靠?”

“你才知道?不懂CE,別說歐盟,連比利時的風都吹不到你家廠門口!”


對,今天我們聊的就是這個——壓縮機出口歐盟,到底要不要CE認證?


一、CE認證是啥?不是“擦邊球”的CE,是通關神器的CE!

在歐洲這個監管“內卷”王者區,CE標志相當于通行證,它的全稱是 Conformité Européenne,翻譯過來就是“歐盟合規認證”。簡單點說,有了它,你的產品就像考上了“歐盟公務員”,合法合規,想去哪兒都能走得光明正大。

image

如果你的壓縮機準備出口歐盟,那CE認證就不是“選修”,而是“必修”。沒有CE認證的壓縮機,就像裸泳想過安檢,連貨都運不出去!


二、壓縮機歸哪類?為啥說它“逃不掉”?

很多朋友會問:“壓縮機不就是個設備嘛,咋還和CE掛鉤了?”


首先我們得搞清楚,**壓縮機在歐盟法律體系里屬于“機械設備”類產品。**而機械類設備在歐盟有個專門的“盯梢”法規——機械指令(2006/42/EC)。這是一項強制性法規,凡是被歸類為機械產品的設備,必須通過CE認證才能合法在歐盟市場銷售。


此外,壓縮機還可能涉及其他幾個歐盟法規,像:


低電壓指令LVD(2014/35/EU),如果壓縮機涉及電氣元件;


電磁兼容指令EMC(2014/30/EU),如果設備會產生電磁干擾或受干擾;


能效相關的Ecodesign指令(2009/125/EC),部分產品還要滿足環保要求。


一句話總結:壓縮機要出口歐盟,不止是你要它出去,關鍵是歐盟讓不讓它進!


三、CE認證怎么搞?別怕復雜,我們拆解一下流程

聽到“認證”兩個字,不少工廠老板就開始頭大,以為這又是一堆文件加不完、測不完的“玄學流程”。但放心,只要理清思路,找對路徑,CE認證比你想象的要理性多了。


Step 1:確認適用指令和標準

首先,你要確定你的壓縮機適用于哪些CE指令。最基礎的一定是機械指令,其他根據結構、用途可能涉及EMC、LVD或Ecodesign。


接著,查找適用的歐盟協調標準(EN標準),這些標準是CE合規的“模板”,按著標準造、按著標準測,合規之路自然順暢不少。


Step 2:技術文檔準備

這是CE認證的靈魂部分。包括但不限于:


產品總裝圖、原理圖、電氣圖


風險評估報告


用戶手冊和安裝維護說明


合規聲明(Declaration of Conformity)


生產一致性控制流程說明


一句話,文檔越詳實,認證越順利,歐盟越放心!


Step 3:測試和評估

有的企業問:是不是所有壓縮機都要找第三方實驗室做測試?其實不一定!


如果你采用的是歐盟協調標準進行設計,并且企業具備足夠的檢測能力,部分產品可以自我聲明CE合格(特別是低風險機械)。

但如果涉及高風險功能(如高壓、人員接觸部件),就必須由**歐盟授權公告機構(Notified Body)**介入評估,甚至需要他們出具EC型式檢驗證書。


Step 4:粘貼CE標志和保留技術資料

一旦合規文檔準備齊全,通過了相關測試,就可以合法打上CE標志。注意,不是P圖PS的那種CE,而是比例尺寸必須合規的“標準CE”標識。


此后,技術文件要至少保留10年,以備歐盟市場監管機構抽查。


四、不做CE會怎樣?歐盟不是說說而已,是真查真罰!

一些小微企業總抱有僥幸心理:我的壓縮機數量小、客戶熟、走海運通融一下……但現實是——一旦被查,就不是“下架”那么簡單,而是血本無歸的“退市+罰款+品牌風險三連擊”。


真實案例不勝枚舉:


某國內廠商出口的空氣壓縮機在德國被扣,原因是缺少合格CE文件,整批貨物被退回,還被歐盟通報系統RAPEX點名曝光;


意大利某采購商因引入無CE認證的中國壓縮機被當地市場監管機構開出近10萬歐元罰單,轉頭就把責任推回國內廠商。


所以說,不懂CE,遲早得交“學費”;玩忽認證,最終自吞苦果。


五、個人觀點:別把認證當成負擔,它是你“走出去”的敲門磚

從工程師角度看,CE認證不僅是法律紅線,也是產品質量的“壓強測試”。能做下CE認證的壓縮機,品質、結構、安全基本都過得去,反過來也增強了市場競爭力。


換句話說,做了CE認證,你不是光把設備賣到了歐盟,更是把品牌“賣”了出去。


尤其在當前全球供應鏈不斷重構的大背景下,合規出口將成為出海企業的基本功。


六、總結:不做CE,出口歐盟就是“走夜路”;做了CE,你才有資格開大燈!

壓縮機出口歐盟要不要CE認證?答案是肯定的,必須的,毫無懸念的。


CE認證不僅是法規的要求,更是市場的準入門檻;


不是所有設備都能“自我聲明”,高風險設備需找權威機構評估;


認證流程雖不輕松,但合規之后價值連城;


企業要有前瞻思維,把認證當成提升而非負擔。


最后送給所有準備出海的壓縮機廠商一句話:

“世界很大,歐洲不遠,只要你夠‘合規’!”